移动版 | 客服中心 咨询电话:028-61300000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资讯 >热点资讯

病理“旱地”来了场“及时雨”

时间: 2017-05-08 阅读:804 来源:  健康网
  原本需要一两周时间才能获得的病理诊断,通过“云病理”平台远程会诊,当天就能得到报告,这让家住上海浦东的患者陈女士颇感欣喜。
  记者近日从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获悉,上海首个数字化远程疑难“云病理”诊断平台——复旦—浦东“云病理”会诊中心,在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建立3年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理诊断资源不足的难题,在病理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等方面化被动为主动,区域辐射效应正不断扩大。
  不再让患者奔波煎熬
  陈女士因胃部不适,在家附近的二级医院做了胃镜检查后,经活检由病理科诊断为淋巴组织增生伴细胞异型,医生考虑为肿瘤性病变,淋巴瘤的可能性较大,建议进一步进行酶标确诊。
  分型不同,治疗方案不同。这份酶标病理诊断报告对陈女士极为关键。以往,该院会请外院病理专家会诊,1周~2周后才能出具报告。如今,该院通过“云病理”平台发出会诊请求,浦东医院马上启动绿色通道,当天下午就完成酶标检测;会诊后,陈女士被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同时,诊断报告被上传“云端”,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专家审核,最终病理诊断出具,为陈女士进一步治疗提供了依据。由于诊断及时,经过几个疗程的规范化治疗,陈女士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在欧美,一名病理医生服务1000人~2000人。而据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普查,我国现有病理医生2万人左右,服务人口比约为1:7000。病理医生紧俏,优秀专家更是稀缺资源,不可能招之即来。”浦东医院院长余波说。因此,该院希望通过建立病理信息共享模式,依托上海复旦临床病理诊断中心的专家资源,实现病理切片的传输、储存、调阅和远程诊断。
  从2014年启用“云病理”平台至今,浦东医院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区域内病理学科薄弱、病理医生缺乏的医院,接受他们发送来的疑难病理,为他们进行会诊,并可提供术中快速病理诊断;另一方面,对于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样通过“云端”请背后强大的“复旦专家库”帮忙。有这样一个支点,免去患者来回奔波,尤其不用再像以往那样为了一个病理诊断而几次三番往返浦东、浦西,除节省时间精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像陈女士所说:“不用在等待报告的日子里受煎熬!不管什么病,早点知道早点安心!”
  “云病理”还可以实现远程的精准医疗帮扶。浦东医院在陕西省华阴市人民医院、云南省文山市人民医院等建立了多个“云病理”分中心,实现远程病例讨论和病理会诊,进行疑难病理会诊已达100多例,诊断正确率近100%。
  使质量监控从被动到主动
  在余波看来,“云病理”带来诸多转变。“首先,会诊途径变了,以往的显微镜会诊已变为如今的电脑、手机等,随时随地可进行会诊。其次,随着学科不断细化,病理会诊也要求亚专业化,越来越精准与个体化,但同时又需要多学科协作,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实现由单一专家会诊转变为多科专家会诊。”余波说,更重要的是,希望借此推动质控模式和质控理念的转变,即由被动质控转为制度质控、主动质控。
  目前加入复旦—浦东“云病理”会诊中心的有近10家医院,既包括上海本地的医院,也有对口合作的外省(市)医院。该中心负责人游庆华介绍,仅2016年下半年,“云病理”中心为平台上的所有医院提供病理基础知识、临床病理技术和诊断技能培训30多次,定期开展“疑难病理读片会”,助推各家医院病理技术及病理诊断质控的标准化和同质化。
  “依托‘云病理’平台,我们还帮助他们规范病理标本接收的制度和流程,杜绝一些病理科的重要问题,比如病理切片质量差、发生标本自溶现象等,避免影响后续制片及病理诊断的情况。”余波说,希望能帮助更多医院的病理科医生走上规范的轨道。
  另一方面,“云病理”通过与区域医疗信息化系统的信息交换,整合了患者的病史信息和检验、医学影像等资料,也有助于提高病理医生的整体医疗理念,使病理诊断更加准确。“这对医院的医生也是绝好的锻炼机会,他们既可以在会诊中发现别人的问题、提醒自己在临床中避免,也可以在与众多专家的交流中汲取更多营养。”余波说。
  不过,余波也表示,“云病理”正在探索多地、多点交互式执业,以及病理诊断和技术人员定期巡回质控等,想要更好地发展,还面临很多实际问题。比如,目前远程病理诊断的收费标准尚未制定,依然沿用以前的收费标准;会诊中心的运作需要医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因此也希望能获得政府更多支持与政策倾斜,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让“云病理”可以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阅读排行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