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擦便便需要几张手纸?一两张搞定,还是得用三五张?近日,在微信朋友圈里流传着这样一个热帖:擦便便要3张纸说明身体湿气太重,需要“除湿”,而湿气是“百病之源”。门诊当中,十个人中有八个人都认为自己的不适症状是因为“湿气重”,大部分人都按照网上的说法喝红豆薏仁水来祛湿,有不少人却是越喝越“上火”。门诊中常见的一些关于“祛湿”的误区有哪些呢?
误区一:体内湿气是百病之源
网上说,湿气是现代人“百病之源”,正是由于现代人肉吃得太多,食物有污染,且运动量少,所以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伤及脾胃,最终带来诸多疾病。而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的就是“湿邪”。很多来看门诊的患者,都会自说自话,说自己身上湿气重,不过大部分人都是“望文生义”,或者从网上看来的。
很多人认为,“湿邪”可能引起身体沉重、疼痛,尤其是关节屈伸不利;“内湿”还表现为脾胃不佳,尤其是本身脾胃就不好的人,会有口淡、食欲下降的表现,胸腹部还会感到很闷,也容易拉肚子,或者出现功能性胃肠炎发作的情况。
事实上,在中医看来,这些症状都不能单单用“湿”来解释。“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对于人体来说,“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其中不少都会“合作”。现代人病因复杂,也不只是和湿有关,一味祛湿更是要不得。另外,在秋冬季节,大部分人更容易被燥邪所伤,所以此时讲究滋阴润肺,而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来祛湿,那简直是“火上浇油”。
误区二:大便黏马桶提示湿气重
按照网上的说法,如果便便不成形、长期稀溏,或者便便很黏、难以擦净,这都是体内有湿。如果发生便秘,但解出来的便便不成形,那更说明湿气太重,便便粘在肠子上无法排出,而这更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为肠道会将宿便中的毒素吸收,损害我们的健康。
其实,拉肚子只是体内有湿气的外在表现之一。“脾喜燥恶湿”,如果体内的湿气太重,脾脏就会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当脾不好时,消化吸收就不好,一系列的口中黏腻不爽、上腹胀满不舒服的问题也就出现了。但是不一定所有的拉肚子,都与体内湿气重有关。
湿气引发便秘,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便秘的情况同样很复杂,由燥邪引发的便秘更常见,而这两种情况的处理方法截然相反。另外,“宿便”导致毒素被吸收等本来就不是科学的概念,大家也不要相信。
误区三:除湿就得多吃辣
民间有许多祛湿的方法,最常见的是通过辛辣来祛湿。很多人会说,四川、湖南等地的人都喜欢吃麻辣火锅,为什么呢?因为一出汗,湿就祛除了。
诚然,四川、湖南、广西、江西、贵州等地区气候潮湿,吃辣椒等确实可以发汗除湿。但中医认为,湿气大多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与出汗关系不大,所以中医更多的是强调健脾利湿。
古人智慧的凝练是先健脾再利湿。先说说如何健脾,调脾对身体的整个运化功能都是有好处的。最简单的食疗有冬瓜皮、茯苓、生姜皮、陈皮、红枣等,这些都是“温补”的食材,适合大多数人;平时容易出现多汗、反复感冒的气虚患者,为提高免疫力,可以吃些山药和大枣;胃口不佳的人,可适当吃些山楂等开胃食物。
另外,夏天很多人都会出现暑湿的症状。但在这个阶段,其实强调的是“养心”,所以这里又提到了另一个脏腑——心。在夏天,应该适当多摄入一些苦的食物。特别是对于南方地区的朋友,吃苦祛湿比吃辣效果更好。吃苦除了可以降火,兼有“燥湿”(祛除暑湿)和“坚阴”(泻火存阴)的作用。
误区四:
祛湿喝红豆薏仁水最有效
很多来看门诊的人都跟我说过,为了祛湿,自己喝了一个冬天的红豆薏仁水。有些女性明明是容易上火的体质,也坚持喝红豆薏仁水,不仅没有起到祛湿的作用,反而出现了口舌溃疡。祛湿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对照症状。湿气性属阴寒,易伤阳气。《黄帝内经》说,寒者温之。这说明,温法才是治疗湿气的根本大法。薏米祛湿虽好,但有一定的寒性,红豆性平,所以整个方子是偏凉性的。
湿邪分为湿热和寒湿,红豆薏米水只适合症状不严重的湿热体质。喝了寒凉的红豆薏米水,把湿气热气压下去了,仿佛症状减轻了,但实际上把脾给伤了。从中医的角度,脾胃运化食物是需要阳气的,若是寒湿体质的人常吃薏米,易损伤阳气,对湿气的抵抗能力也会越来越弱。薏米有一定的健脾作用,但生薏米性凉,体寒和阳虚者都不宜服用,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炒薏米,将生薏米炒至微黄,去其寒性,健脾祛湿功效也更明显。
另外,很多人分不清赤小豆和红豆。红豆又称相思豆,体积比较大,最常用的就是用来做美味的红豆砂糖水。从形状来说,红豆比较圆,赤小豆是细长的。从功效来说,赤小豆含有皂草甙物质,具有通便、利尿和消肿的作用,功效更强,中医入药都用赤小豆,而红豆则一般只供食用。
赤小豆质地坚硬,难于煮烂,如果要与粳米同煲,则应该先把赤小豆煮烂后,才加入粳米。而红豆比较圆,煮完之后,红豆会变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