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2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的《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规范(试行)》,高值医用耗材参考目录包括血管介入、骨科植入、眼科材料等十大类。四川省探索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始于2006年。“当时选取了5类高值医用耗材,启动集中挂网采购,在其他省份集中招标的基础上降价跟标。”四川省卫生计生委药政处处长邹礡介绍,“开始时最大的困难就是价格信息难以获取,因为开展耗材集中采购的省份很少。”
2008年,四川省选取4类高值医用耗材产品,先综合评价质量分层,再分批竞价按比例淘汰,最后由专家谈判议价,确定最高挂网限价。但是这4类高值医用耗材及2009年照此模式开展的低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均出现了较高的流标率,给临床使用带来消极影响。随后,该省开启低值医用耗材限价挂网采购,将省内医疗机构实际采购价格平均价作为最高限价,这成为现今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模式的雏形。
2013年,四川省出台医疗机构高值医用耗材集中挂网阳光采购实施方案,并随后制定了信息公开、医疗机构积分考核、企业不良记录动态管理等配套管理办法。在国家规定的10大类30个类别的基础上,四川省阳光采购陆续增加吻合器、超声刀刀头类、骨科外固定、呼吸麻醉、气管插管、医用黏合剂、器官辅助装置等亚类,目前已基本实现高值医用耗材的全口径网上集中采购。邹礡说:“只要市场上有的高值耗材,一般都会纳入集中采购。产品资质的前期审核就成了采购部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所有产品的纸质资料足足堆满了几个库房。”
点击进入四川省药械采购平台高值医用耗材交易系统,每一条产品采购信息后都设置了五色游标价格预警信息,红色、橘红色、黄色、黄绿色和绿色分别代表产品的历史最高价、上月最高价、上月加权平均价、上月最低价和历史最低价,其中上月加权平均价由系统在每月末自动计算产生。医疗机构在交易平台填写采购价时,价格预警游标将根据在线填写的价格,实时显示其所处的价格区域,医疗机构可参考预警信息调整采购价格,避免高价采购。
血管外科、骨科、神经外科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重点科室,这也使该院成为四川省内数得着的“耗材大户”。“医用耗材不同于药品,产品和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医院自行采购往往很难获得产品的实价,现在通过采购平台,价格处于什么水平一目了然。”成都三院副院长李暄介绍,省级集中阳光采购还为产品质量加了一道保险。针对每一个挂网入围产品,省集采平台的专家团队都会对企业资质和产品质量进行综合性评估,“医院只需在入围产品库中筛选出适合需求的产品就可以了,省去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
该省药械集中采购服务中心副主任周松介绍,药械平台已具备异常采购价格风险提示功能,当同一产品实际采购价格高于全省历史最低采购价50%以上,或高于全省加权平均价时,平台会自动向采购单位发送《采购价格异常风险告知书》,药械集中采购服务中心将同时抄送辖区市(州)卫生计生委,要求医疗机构整改并上报整改情况。
“没有严格的配套监管措施,好的政策设计在落地时就会打折扣。”邹礡介绍,该省对医疗机构高值医用耗材采购情况实行积分制考核管理,每个月对各医疗机构采购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以月报的形式向全省卫生计生行政系统通报;每个季度由省卫生计生委对采购价过高的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引导医疗机构使用质优价廉的产品,同时将考核结果纳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目标。对医用耗材生产经营企业涉及产品质量安全不合格、价格弄虚作假、带金销售等问题,该省做不良行为记录,严重违规者将被清退。截至目前,该省共处理违规企业26家,涉及产品134件(套)。
周松介绍,四川省药械采购平台覆盖了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等,可实现过程监管、数据监测、结果评价和信息查询;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系统具备订单发送、网上议价、价格预警、货款支付监管和积分考核等功能。
2014年~2016年,四川省上网交易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从287家增加到395家,网采率接近100%;挂网产品信息从2.4万条增加到5.6万条,交易金额由11.21亿元增加到100.22亿元。“大部分挂网产品每月末的全省加权平均价呈现下降或稳定的趋势,同一产品采购价格的差异逐渐缩小。”周松说,该省曾在去年对挂网产品的参考价进行动态调整,与前期参考价格相比平均降幅达24.32%。
走得越远,遇到的困难就越多。邹礡认为,国家相关文件并未准确阐述高值医用耗材的概念,每个大类下的亚类界定也并不清晰,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有效确定采购种类;高值医用耗材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产品编码,同一注册证号下的产品种类繁多、名称各异,导致采购时难以精确识别,后续监管困难。
2016年,四川省与陕西、青海等西部6个省份签订了合作协议,分享产品资质审核、参考价格等信息,并着手制定高值医用耗材统一编码。“耗材更新迭代的速度太快了,简单的材质、尺寸变更就可能产生一个新的产品。耗材编码应该坚持什么原则,编码应该细化到什么程度,都是现实的问题。”周松建议,将高值医用耗材目录进行细化,从国家层面尽快推动产品编码的标准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