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以药补医" 重建医院运行新机制
2015年4月18日起,市直三家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减少药品加成收入2941万元。药品加成取消,又将通过什么方式来补偿?主要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进行,共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170项,其中上调156项,下调14项,调增医疗服务收费总量2915万元,略低于取消药品加成收入总量。
挤压药品耗材水分,腾出空间理顺服务价格。以市为单位,推行药品耗材"三统一、一规范"管理,即统一采购平台、采购目录、配送企业,规范招标采购程序。将非低价药品按剂型、规格进行目录分组,划分四个质量类别,全部通过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挂网采购。除高值耗材外,临床使用的医用耗材和检验试剂,全部纳入集中招标采购范围,委托广东五洲采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代理招标。以往药品配送企业存在"小散乱"现象,现在遴选了药品集中配送企业5家、医用耗材集中配送企业10家,扭转过去的不良现象。为确保过程严格监管,选择50种药品和100种耗材进行跟踪监测,建立药品耗材价格公示制度、企业黑名单制度。对列入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违规企业,禁止进入本市采购市场。此外,严格落实政府投入责任,保障公立医院良性运行。
缓解"供需矛盾" 构建分级诊疗新模式
分级诊疗新模式,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是重要环节。通过选派卫生人才服务团到县级医院挂职服务,选派专家到乡镇卫生院开设预约专家门诊、进社区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巡诊,逐渐将小病和慢性病普通门诊下移至基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利益共享、业务协作"的医疗联合体,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实行联合办医。通过资源纵向流动,带动双向转诊。每年筹资500万元,用三年时间建设30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
通过医保支付倾斜基层、双向转诊引向基层、用药目录兼顾基层、福利待遇优先基层等政策杠杆,引导患者有序就医。推行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医疗责任保险,保障"老有所养",防范执业风险,稳定"网底"队伍。
调供方结构,促进医疗服务协同发展,主要通过合理把控公立医院床位总数、岗位总量、工资总额,促进公立医院强管理、控成本、增效益。逐步弱化市办医院小病和慢性病普通门诊,优先发展重点学科、特色医疗,提升解决危急重症疾病能力。鼓励发展社会资本办医,出台了鼓励社会资本办医16项政策措施,预留社会办医发展"空间",放宽举办主体、服务领域、大型设备配置等,增加服务供给,丰富服务层次,激活竞争活力。
推动"放管结合" 完善人事薪酬新制度
按照政事分开的要求,理顺部门职责权限,把该管的事管好、该放的权放掉。先后出台了《关于规范市直公立医院岗位编制管理的通知》,以服务人口核定床位数,以床位数核定岗位总量,控制岗位总量,促进成本控制。强化岗位设置管理,合理设置岗位及聘用条件,开通职务晋升"绿色通道", 激励各类人才立足岗位、创优业绩。制定了《市级公立医院职工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合理核定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量和医务人员收入水平。推行院长年薪制,下达了院长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强化院长代表政府对医院的管理职责。出台了《市级公立医院院长年薪制管理办法》。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对医院紧缺、高层次人才,开通"绿色通道",按有关规定由医院予以招聘录用。在工资总额控制内,按照绩效工资管理相关政策,由公立医院自主确定分配方式,合理确定岗位工资水平。各医院调整完善与改革相适应的内部绩效分配方案,突出服务质量、岗位工作量、群众满意度等考核,合理拉开分配差距。
培育"核心能力"筑牢改革支撑新体系
增强公立医院发展潜力,改善医疗服务可及性,学科人才与信息化建设是关键。新余市全面实施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扩大儿科、精神病等紧缺专业人才培训规模。每年筹集学科与人才建设基金200余万元,重点支持4个名医工作室、12个省市共建学科、10个市级医学领先学科、4个省县共建学科、3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和2个新兴优势学科建设。对学术技术带头人、重点学科带头人及业务骨干,通过"单位选派、政府与单位资助"方式,选派到国内外知名院校、医院进修培训。遴选了一批优秀青年医学人才,采取"临床带教培养、定向进修培养、科研能力培养"方式进行重点培养。
在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方面,全市先期投入2200万元,启动了市人口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管理平台框架初步形成,部分应用系统正在测试运行。初步搭建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诊疗报告查询、影像胶片自助打印等便捷服务。8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