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所以很少发生“医闹”,说好听一点是因为中医讲究调理,发生效果比较慢,说难听一点就是中医即便治不好人,但是也治不死人。中医与西医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中医治人,西医治病。对于很多在西医看来不算是疾病的病,在中医中一般都有相应的名称和治疗方法。
西医治病多依靠各种医学仪器,但是有的时候人体内的一些细微的变化,是仪器检测不出来的,但是有的时候就是因为这些细微的变化,最终引发严重的后果。就像春秋战国时扁鹊为齐桓公通过面相判断出桓公得病,但桓公自忖身体健康不予重视,最终病入膏肓,无药可治。
相比西医的科学硬指标,中医的治疗方式很软。中医看病在意的是病人的感受,并且相信感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身体状况,因此即便你的化验指标没发现“贫血”,但只要属于中医的“血虚”,就值得用黄芪当归之类的补气养血,因为非此病人不会觉得疲乏、头晕、手脚冰凉。
中医一直有“胃喜为补“的说辞,意思是:吃进去之后身体不觉得难受的东西,就是你需要的或者说能接受的,其实就是尊重身体的真实感受。事实也如此,一个脾胃虚寒的人,不可能喜欢生吃梨或者萝卜的,他肯定怀念姜汤入胃的暖意;一个胃火炽盛到口干烦热的人,也会本能地畏惧一直嗜好的“麻辣烫”。
从这个意义上说,争论“医学是不是科学”,远没有争论“科学是不是看了清世界”,更有价值,后者就是前者的答案,也是我舍不得把医学归为科学的原因,不是不舍得医学,而是不舍得生了病的人,作为他们生命唯一救赎的医学,怎么能板起科学的生硬面孔,从温软的人性中撕裂、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