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这是人工智能首次亮相政府工作报告,让我们听听代表、委员如何看待它。
在医学领域锋芒初露
众多代表、委员表示,虽然人们离人工智能貌似还有段距离,但其将是互联网技术的下一个爆发点,重构医疗生态的可能性极大。
“人工智能对传统行业商业模式、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全面颠覆,将为全球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质的变化。”连续5年提交与人工智能相关提案的全国政协委员、百度CEO李彦宏对媒体表示。
在全国政协委员、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看来,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对于加快重大疾病防控技术突破、占据生物医学产业发展的主导权、优化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落地的重要支持和保证。
“2016年,日本东京大学医学研究院的科学家利用IBM公司研发的‘沃森’人工智能系统,不到10分钟就判断出一名60岁女性患有罕见的白血病,并向研究人员提出了治疗方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心脏内科主任葛均波告诉记者。
全国政协委员、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说,想要创新优化系统性医疗资源供给模式,应当通过人工智能在线互联网技术,形成集预防、保健、诊疗、康复功能于一体的全民健康网络体系。通过“互联网+”、医疗大数据建设,推进形成中国式智能化医疗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院长周海波认为,人工智能服务有望解决当前基层医务人才不足的困境。“比如,在心电图远程会诊中,已经有一种软件可以对心电图进行初步筛查。”
医学家参与能少走弯路
在葛均波看来,人工智能的医学应用开发不仅仅是商业价值的问题,还牵涉未来的国际竞争环境。但目前,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开发应用,往往选择一个具体层面切入。限于各开发者的专业背景、团队实力、商业目标等因素,容易造成过度集中、重复投入。而医学应用开发的系统性不足,可能导致整体布局上的落后。
郭广昌对此深表认同,他指出,我国人工智能在健康医疗领域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人工智能技术在基因组学、影像学、临床大数据等领域的采集、存储、分析挖掘、运算处理能力亟待提升。同时,我国还没有构建起多学科、多机构协同研发的机制。
葛均波强调,目前我国医学专家在人工智能领域存在参与不足和程度不深的问题。他指出,医学家的参与能够让人工智能团队少走弯路、大幅提高效率,许多医学问题也可能在人工智能辅助下有所突破。
使对劲可以加速落地
如何让人工智能在健康领域发挥应有作用,是代表、委员最关心的。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院长瞿佳指出,虽然当前人工智能设备已能部分替代医生进行手术,但医疗的本质还在于给病人足够的安慰和人文关怀。另外,如果人工智能发生差错,如何定责也应有明确规定。
郭广昌建议,加快推进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出生缺陷和罕见病领域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开放共享,完善人工智能在上述疾病领域的模型构建、深度学习算法训练,实现对基因组学等大数据的采集、分析挖掘,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精准防治中的效果。
葛均波指出,可以成立人工智能医学应用开发专项办公室或研究院。由计算机科学家、医学家等组成团队,共同完成人工智能医学领域的理论框架建设。通过设立基金扶持相关开发单位,并平衡不同专科人工智能开发。
许荣茂提出,各类企业应根据国家统一标准开发一批自然语言与视频交互、自主移动、自主监测、紧急救护等智能医疗终端。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德明表示,期待人工智能设备在医疗卫生领域更大范围地推广。目前,人工智能设备普遍昂贵、操作复杂,经济落后地区不一定买得起、用得起。希望在推广应用智能设备时,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政策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