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医药分开、破除以药补医是本轮医改重要举措之一,不过,近日多家大型医院被爆出因医改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等原因陷入亏损。专家认为,在推进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的同时,应加快推进财政、医保、医疗控费、医院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步伐,协同推进,建立公立医院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
一个简单的常识是,公立医院不能暴利,因为这是利用公共资源“趁火打劫”;然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更糟的是医院普遍性亏损——医生动力不足,医疗设备落后,最后倒霉的还是患者。
打破以药养医、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是本次医改的主要目标之一,但不要忘了前提——医疗服务质量不下降。事实上,让药品便宜下来,这一点很容易做到,真正的问题是,药品零差率销售以后,“药品上的医院”靠什么生存?医生的“积极性”何来?“以药养医”实行多年来,医院靠此生存和发展,医生靠此肥了腰包,主管部门也“少花钱,多办事”,所以他们并没有改革的动力。然而,这是以牺牲患者利益为代价的,不在制度安排和财政投入上做出彻底的改变,医改就注定是失败的结局。
当前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取消药品加成后,公立医院是否会陷入亏损局面,是个别现象,还是集体性问题?是为了抵抗改革而故意“哭穷”,还是真的入不敷出?二是改革的配套措施是否健全并落实到位。加大财政补贴、加强医保和医疗控费、提高“医事服务费”等手段,能否补上取消药品加成后的窟窿?以上两点,都需要在科学核算医院运营成本的基础上进行,如果财政只是象征性提高一些补贴,将改革的包袱都甩给医院自己解决,其结果要么是持续亏损影响服务质量,要么就是过度医疗,只不过从多开药变成了多检查、多手术。
目前的情况即是如此:相当数量的公立三甲医院得不到足够的经费支持,只能依靠过度医疗来满足生存问题,进而由生存又开始暴利。为了打破这种怪圈,深圳在部分医院进行了改革:医院经费除医保收入、病人自费部分外,基本上都通过预算的方式由政府解决,达到收支平衡即可。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在于,彻底斩断了医院的牟利冲动,医生也不必背着创收的包袱从病人身上挣钱,而是根据岗位挣年薪。然而弊端也非常明显,需要政府高昂的投入,且必须有发达的民营医疗体系和分级诊疗体系做配合,否则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可见,破除以药养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举措,既需要有科学全面的顶层设计,政府、医保、医院多管齐下,合理调整利益分配,同时更要有清晰有效的补偿机制,尤其是明确政府投入,如此才能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同时,确保医疗质量不降低,从而避免初衷良好的改革结出恶果,最终又将成本转嫁到患者身上。
目前,无论是全民医疗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还是个人对医疗费用的负担比例,我国都在国际上排名靠后,尚有很大的进步余地。原卫生部部长陈竺曾介绍,中国政府在医保方面的投入尚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数据多在10%左右。可想而知,没有政府充沛的投入,再怎样看似美好的改革都难以令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