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为贵”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和”也成为了中华名族优秀的品格。而现时代,这团和气的春风却被人人身上看不见的利刺所刺破,频频发生的暴力恶性伤人事件,让社会上充斥着紧张的戾气。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几十年前,我们的生活简单而惬意,虽有些贫困,但依然彼此信任。
如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信息高速路让“天堑变咫尺”,人们不再为生存发愁,也不再因距离而减少联系。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的关系却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降低了,甚至多了些敌视。在家中,各自玩着手机、电脑,几代人之间偶有谈话,有时也会因意见不合,不欢而散;在公司,每个人都信奉着言多必失的金科玉律,生怕多说一句话成为别人把柄,影响自己职业生涯;在路上,人们不再礼让,开车抢道,坐车抢座,一言不合就可能大打出手。因小摩擦导致的口角、恶性伤人事件更是屡见不鲜。
这种戾气就像一根刺,既刺伤自己,也戳中他人。人人将自己身上的“刺”竖起,彼此保持距离,互不侵犯,稍有触碰,互骂和暴力成了人们发泄心中怨气的途径。在将自己的不幸和怨气转嫁给他人的同时,社会中的戾气也越来越重。
人人是戾气的始作俑者
缺乏健康的社会价值观,是导致人际关系变差、家庭失和、恶性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有如下因素:
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状态。改革开放后,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而这背后是中国人勤奋工作的结果,但也是这种勤奋使得国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压力状态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张侃表示,长期处于这种慢性应激状态,容易导致情绪浮躁、失眠,甚至导致思维上的短视,过分追求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规划,会因眼前蝇头小利而大动干戈。
普遍缺乏规则意识。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表示,国人普遍缺乏规则意识,这使得人们盲目崇拜特权,既羡慕因特权带来的便捷,又憎恨特权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因此,我们会看到人们在对闯红灯、插队、加号等不文明现象深恶痛绝之时,又极力寻找着“违规”的机会,用特权来践踏公平,以求得自己的心理平衡。
缺乏安全感。张侃表示,社会的进步已经让我们脱离了最低级的生存要求,但当我们逐渐老去,发现我们的养老制度还需继续完善,更高层次的需求还难以全部满足时,内心的不安全感就会产生。家庭成员的聚少离多也是导致安全感缺乏的主要原因。于海表示,在农村,留守儿童大量出现,家庭长期的两地分离,都会加深不安感,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双方的关爱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误入歧途。
信息爆炸,难分真假。自媒体的崛起,以及网络媒体的疏于监管,让无数博人眼球的报道充斥媒体,特别是一些负面新闻,如老师性侵学生、患者砍杀医生、同学毒杀室友……各种危言耸听的报道充斥网络和移动端,更加重了这种不安全感,让人们始终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遇事冲动,反应过激在所难免。
不懂得克制。古人云“得饶人处且饶人”,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但多数现代人都不懂得克制和退让,“我要的现在就要”“我有情绪就要表达”这些都是不懂克制的心理。有时,即便是对方的错误,肆意的指责和辱骂也会导致对方心存记恨,诱发矛盾。张侃表示,不要因此而无下限地指责和谩骂,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消除心魔是关键
要想拔掉人们身上的刺,消除戾气,张侃表示,首先应努力营造安全感。国家应当建立健全养老卫生服务体系,消除人民在养老和看病上的顾虑;家庭成员应当经常聚会、沟通,增进了解;对每个人而言,学会自我放松,减少压力带来的紧张情绪将有助于拔出“戾气之刺”。
此外,社会应做好心理健康服务,企业和单位的领导应经常关心下属,同事之间也要多沟通,减少隔阂和误解。
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于海最后表示,消除戾气和特权应当先从家庭层面着手,教育和熏陶是关键。一家之中的长辈要做好榜样,以身作则,切忌强势独断。做出较大决定时,要尊重其他家庭成员的意见,通过“爱的教育”让孩子们保持初心和善念,而不是一心想要“拔掉别人身上的刺”。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多几分善意。
由健康客小编整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