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育斌委员首先提出,政府相关部门应在车站、商场、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人员、放置急救器械和药品;借助公众平台,加强对急救知识与技能宣传;制定并出台相应医疗急救法规,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使参与紧急抢救人员免责;随着厦漳泉一体化进程加快,应开通海陆空医疗急救网络,使患者尽快得到救治。
稳定医疗急救队伍是能力建设根本。田丁委员建议,应参照国外的奖励机制和日常补助经验,具体规定人员待遇,使之具有可持续性;急救体系建设是一个全民系统工程,还应提高日常人群的意识。
“急救体系建设是一个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课题,对推进厦门国际化城市建设很有意义。”厦门市政协副主席黄学惠进一步建议,将卫生人才到社区医院锻炼作为新进人才的硬性规定,随后再分配到各科室;以大数据为依托,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急救体系建设中。
“‘三师共管’专业性、基层渗透作用非常强,需要我们不断加以完善,使‘上层建筑’与‘基层基础’有机融合。因为只有创造出让基层群众能接纳的做法,好的经验才会‘浮’上水面。”厦门市政协主席张健表示,厦门市政协会在视察、调研以及6月召开的主席会议基础上,将成果以报告的形式报送市委、市政府,供决策参考。
“去年,在市政协积极推动下,厦门市120急救车的增配、机制建设等方面都迈出了新的一步。”厦门市政府副市长国桂荣在会上表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是医改工作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