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版 | 客服中心 咨询电话:028-61300000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资讯 >疾病

心血管内科疾病:心律失常

时间: 2016-09-06 阅读:472 来源:  医学百科
  心律失常(cardiacarrhythmia)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心律紊乱”或“心律不齐”等词的含义偏重于表示节律的失常,心律失常既包括节律又包括频率的异常,更为确切和恰当。正常心律起源于窦房结,频率60次~100次/min(成人),比较规则。窦房结冲动经正常房室传导系统顺序激动心房和心室,传导时间恒定(成人0.12~1.21秒);冲动经束支及其分支以及浦肯野纤维到达心室肌的传导时间也恒定(<0.10秒)。
  心律失常病因
  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其它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部分病因不明。
  心律失常发病机制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包括冲动形成的异常和(或)冲动传导的异常。
  (1)冲动形成的异常:窦房结、结间束、冠状窦口附近、房室结的远端和希氏束-普肯耶系统等处的心肌细胞均具有自律性。自主神经系统兴奋性改变或其内在病变,均可导致不适当的冲动发放。此外,原来无自律性的心肌细胞,如心房、心室肌细胞,亦可在病理状态下出现异常自律性,诸如心肌缺血、药物、电解质紊乱、儿茶酚胺增多等均可导致自律性异常增高而形成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
  触发活动(triggered activity)是指心房、心室与希氏束-普肯耶组织在动作电位后产生除极活动,被称为后除极(after dep01arization)。若后除极的振幅增高并达到阈值,便可引起反复激动,持续的反复激动即构成快速性心律失常。它可见于局部出现儿茶酚胺浓度增高、心肌缺血-再灌注、低血钾、高血钙及洋地黄中毒时。
  (2)冲动传导异常:折返是快速心律失常的最常见发生机制。产生折返的基本条件是传导异常,它包括:
  心脏两个或多个部位的传导性与不应期各不相同,相互连接形成一个闭合环;
  其中一条通道发生单向传导阻滞;
  另一通道传导缓慢,使原先发生阻滞的通道有足够时间恢复兴奋性;
  原先阻滞的通道再次激动,从而完成一次折返激动。冲动在环内反复循环,产生持续而快速的心律失常。
  冲动传导至某处心肌,如适逢生理性不应期,可形成生理性阻滞或干扰现象。传导障碍并非由于生理性不应期所致者,称为病理性传导阻滞。
  健康客温馨提示:能为您提供健康服务,我们感到非常荣幸。但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就诊医生的指导,祝您早日康复!
猜你喜欢
阅读排行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