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肝支持系统被认为是当下治疗重症肝炎和肝衰竭的有效手段,其中,生物型及混合生物型人工肝可进一步模拟肝脏的各种功能,是今后“人工肝技术”创新发展的方向。
从8月20日在沪召开的“长三角肝衰竭临床救治协作网论坛”上获悉,目前该技术已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进入临床试验,已经接受治疗的患者全部成功获救。有望真正破解重症肝病患者的生存难题,为大量等候肝源的移植病人赢得生机。
23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人工肝治疗中心和人工肝培训基地成立揭牌,标志着生物型人工肝临床研究正式启动,未来将进一步优化“人工肝”治疗模式,启动“生物型人工肝”治疗临床应用研究,提高疗效,降低肝衰竭的病死率。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教授当日接受采访时透露,中国目前病毒性肝炎等各类肝病患者高达一亿多,每年新发的因各种肝病导致的重症肝病人数达100万。重症肝炎引发的肝衰竭造成肝细胞大块或亚大块坏死,导致肝细胞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出现凝血机制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
卢洪洲说,肝衰竭的治疗一直是世界性难题,以往都采用内科综合治疗,但其病死率依然高达70%-80%;目前,治疗肝衰竭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肝移植,但费用高昂,供肝短缺,大部分患者在等待中死亡。据透露,近3年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开展人工肝技术联合内科治疗肝衰竭患者600余例,年均160至180人次,抢救成功率显着提高,急性肝衰竭抢救成功率从20%提升至最高80%,急、慢性肝衰竭早中期患者抢救成功率从40%至50%提高至70%。人工肝支持系统被认为是治疗重症肝炎和肝衰竭的有效手段。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重症肝病科主任王介非告诉记者,人工肝分为非生物型、生物型和混合型3种,目前在临床上开展的都属于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已取得显着的疗效;而生物型及混合生物型人工肝现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可进一步模拟肝脏的各种功能,是今后“人工肝技术”创新发展的方向。王介非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成立人工肝治疗中心和人工肝培训基地后,将加强与有关单位合作。他表示,随着生物型人工肝的临床研究逐渐深入,未来肝衰竭救治率还将有进一步提升
我国是肝病大国,据卫生部最新统计,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超过1亿,每年新发的重症肝病人数达100万。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教授告诉记者,目前治疗重症肝病最有效的方法是肝移植,但由于供体器官短缺等原因,仅有少数患者能及时接受肝移植,大部分患者在等待中死亡。
“病人急需解决等待移植期间的肝衰问题。”卢洪洲说。
可否在人体之外,用干细胞培养的方式模拟人体肝的各种功能,制造高仿真度的人工肝,来满足患者的临床治疗需要?
中科院惠利健研究员领衔的课题组已经获得了重要突破,利用具有活性、可以生长的干细胞,分化培育出了真正具有人体肝细胞功能、能替代人肝的生物性人工肝。而此前,临床上已经尝试使用的一些所谓人工肝,只是一个体外解毒器,并不能代替肝脏的其他重要功能。
据了解,上海市公卫临床中心正在进行相关临床试验。“目前已经试验了一些病人,可以说是治疗一例就成功一例。”卢洪洲表示,下一步长三角肝衰竭救治网将为这一课题提供更多病例。
在卢洪洲看来,只要临床实证能明确这一方法的确切稳定疗效和安全性,生物性人工肝未来有望实施工厂化批量生产,实现人工肝短期替代肝移植,这将扭转目前重症肝病治疗的困局,甚至彻底改变患者的命运。
哪些人群适合人工肝治疗?
1.各类肝衰竭患者(既往无肝硬化失代偿基础),病程处于疾病早中期,内科综合治疗无效,病情进展快。
2.各类肝衰竭患者,内科治疗无效,病程处于中晚期,有外科肝移植指征及意愿。
3.各类肝衰竭患者,经内科积极治疗,病情稳定,但肝功能改善缓慢。
4.内科治疗无效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肝内胆汁淤积、外科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等)。
5.协助特殊治疗后(如肝移植、肝切除、医源性药物过多中毒等)肝功能不全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