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的“宁波规则”,曾与“三明模式”等一起引爆行业,也成为国家卫计委要求全国各地研究推广经验的模式之一。
据悉,就在7月30日,“宁波规则”又上了央视全面深化医改的专题报道。
在当天央视财经频道《中国财经报道》题为“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 医改'手术刀'该动向哪里?”的专题报道里,“宁波规则”作为医用耗材挤价格水分、促进国产替代进口的典范,被重点介绍。
同期被介绍的还有浙江省温州市的市民健康卡、湖南武冈市的家庭医生、浙江省余姚市的乡镇卫生院改造的特色医改经验。4个典范中,浙江省独占3个,要成为新的学习典型吗?
关于“宁波规则”,其核心就是以整个区域耗材采购量为筹码,引入采购价格谈判机制,从而降低医用耗材成本。为此,宁波独创了三步评审法。
简单说,第一步供应商资质评审,计算机打分,由高分到低分,入围企业不超过10家;第二步品牌遴选,随机抽取25名临床专家,按得分多少入围品牌不超过5个;第三步采购价格谈判,专家与企业现场议价,多轮报价,逐轮淘汰,价格低、肯降价者成交。
那么,“宁波规则”实施以来,其效果究竟如何?
8月22日,《宁波日报》发表题为《医改“手术刀”打开“看病贵”死结》(副题:宁波医疗耗材集中采购一年让百姓少掏2.7亿元)的文章,进行了详细介绍。
依据该文,“宁波规则”推行前,宁波市的医用耗材采购和使用情况是这样的:
“改革前,我市医用耗材以年均20%的增幅攀升,耗材占手术病人平均费用的五成以上。过去医用耗材采购各家医院各自为政。有一年6家三甲医院耗材采购6.6亿元,利润只有2%!实际上,医院沦为为耗材商打工,患者们则为虚高耗材买单。”
“宁波规则”推行后,至少有四大好处:
1、采购合同履约率100%。
截至目前,宁波先后实施了五批次18大类1436种医用耗材的集中采购。至今,供应商和配送商均能严格执行成交价格,按时、足量配送产品。各家医院均未出现目录外采购和二次议价,用得舒心。病人少掏冤枉钱。
2、耗材价量齐齐下跌!
5批次耗材集采中,第一批四大类共219个产品,包括一次性吻合器、外科疝补片、手术用止血料和手术用防粘连料,采购价格平均下降15个百分点,最高降幅达六成。
第二批五大类共254个产品,包括麻醉类、眼科人工晶体、耳鼻喉止血材料、一次性内窥镜活检钳和一次性吸氧装置,采购价格平均下降32个百分点,最高降幅八成二。
第三批五大类共404个产品,包括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卫生材料、脑外科类、手术室常用耗材、消化系统类和透析类,采购价格平均下降38个百分点,最高降幅近八成。
第四批三大类共287个产品,包括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和髋膝关节置换配件,采购价格平均降幅有47个百分点,最高降幅近八成。
第五批骨科脊柱类共272个产品,采购价格平均降幅达72个百分点,最高降幅八成四。
据测算,五批次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后,全市公立医院一年可节省耗材费用2.724亿元。
此外,部分耗材使用数量明显减少。集中采购真实、有效地降低耗材的虚高价格,减少了部分医务人员滥用、乱用耗材的动力,如手术用止血材料,每手术人次支出从集中采购前的417.19元减少到集中采购后的171.42元。
耗材均次费用也显著减少。如在市第二医院,颅骨修复术,耗材均次费用从集中采购前的25260元减少至11482元。
3、促进了国产医用耗材使用。
宁波市第三批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成交的404个产品中,51%为国产产品,成交产品的生产企业57%为国内企业。一些进口产品被国产产品替代后,临床医务人员在适应新产品的同时也给生产企业提出了改进意见,国产企业及时改进产品质量保证临床使用,有效促进了国产品牌质量的提升。
如内镜手术止血夹子产品,过去用的是日本奥林巴斯品牌,价格高,降价不满意。为打破进口品牌垄断地位,宁波选用可替代、价格低的国产产品,并在四家医院试用,依据试用评估结果,再在全市推广。据市第一医院统计,该院的内镜手术的人均耗材费用由集中采购前的154.85元,下降为53.8元,降幅达65.32%。
4、为药品集采积累了经验。
耗材集中采购后价量齐跌,吸引了更多医院参与。目前,全市参加耗材集中采购的医院已达188家。
宁波市还将充分运用“宁波规则”,逐步将年总价值80亿元的药品也纳入集中采购范围。据介绍,我市先后设计了不同的采购方案,采用不同的采购办法,完成了抗微生物药品和中成药两个批次药品的集中采购,平均降幅15%左右,最高降幅达到50%左右。